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
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
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1)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
主体:艺术课程
核心: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
重点:培育创新能力
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美好善良的心灵,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培养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
高中阶段: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
特殊教育学校: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
职业院校: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普通高校:强化文化主题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
课程内容: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
(3)实施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情况与表现要作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内容。
(1)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
建立以提高学校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2)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
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3)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德艺双馨,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
(4)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以国家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加强美育网络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络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
(5)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6)加强美育教研科研工作
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
(1)采取有力措施配齐美育教师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整体素质。
各地要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校协同培养美育教师的新机制。
发挥艺术学科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
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
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
(3)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
鼓励和引导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艺术院团专家和社会艺术教育专业人士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
(4)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导向: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强美育制度建设
(3)加大美育投入力度
(4)探索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
(5)建立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